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三門

三個三門

參訪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,會漸次經過三個「三門」:第一重三門是法鼓路入口處的山徽石,第二重三門是「靈山勝境」石,第三重三門是懸掛「觀音道場」匾額的三門。

前二個三門是象徵性的,到了第三三門,才是具象的三門。經過山徽石,雖已進入法鼓山園區,但兩旁仍有少數民宅。到「靈山勝境」石之後,才真正進入法鼓山園區。

第一重三門:山徽石

法鼓路入口處的山徽石,以一塊完整的觀音石,雕刻出法鼓山的山徽,別具特色。

山徽圖形源自佛陀轉法輪的說法印,以古樸的山徽石當成法鼓山園區的三門,有「以為門為門,從無門入門」的意涵,也是「本來面目」的精神展現。

第二重三門:「靈山勝境」石

「靈山勝境」石位於大停車場對面,也是園區內朝山步道的起點。石上的「靈山勝境」四字,由書畫家連勝彥居士所書。背面書寫「莊嚴十方國土,成熟大千眾生」,是廖世覺居士的作品。

一般所說的「靈山勝境」,是指釋迦牟尼佛宣講《法華經》之地,也就是印度王舍城外的靈鷲山。其實,只要是弘揚正法之處,都可名為「靈山勝境」。這座「靈山勝境」石的豎立,呈現《法華經》以及法鼓山為觀音道場的意涵。

第三重三門:觀音道場

三門的風格素樸雅致,體現了「空、無相、無願」三解脫的意涵。上方懸掛著聖嚴法師親書「觀音道場」的匾額,說明了法鼓山是以觀音的因緣而成就,是以觀音的悲智濟世度眾,是一種與眾生親近的人間道場。

是三門還是山門?

當我們進入佛教道場時,通常會先經過「三門」,到底應稱為「三門」還是「山門」呢?

三門是三解脫門

由於中國佛寺大多建於山林之間,所以佛寺大門常被稱為「山門」,象徵由世俗轉入菩提之道,可超凡入聖,轉迷為悟。入寶山不可空手而回,學佛者應將習氣留在山門外,潛心修行。但是,其實「三門」才是較為正確的說法。

三門一般為牌樓式建築,有三道門,代表空門、無相門、無作(又稱「無願」)門,三道進入「涅槃宅」的智門,即「三解脫門」。如果我們希望從煩惱、痛苦、業障的束縛中得到解脫,就必須親自修行體證「空」、「無相」、「無願」。

三門也表示智慧、慈悲、方便,三種解脫煩惱的法門,或表示信、解、行三階段修行程序。

重在象徵意義而非形式

三門如果蓋成殿閣式,則稱為「三門殿」,殿內塑二大金剛力士像,護守寺院;有的三門殿兼作天王殿,則安置佛教護法四天王。現代寺院有些與鬧市毗鄰,也有將三門省去,外觀上與一般建築的正門無異。

三門著重在其象徵意義,並不一定真的要有三道門,因此,當看到有的寺院,如果三門只有一道門時,也無須驚訝。

(摘錄自《參訪寺院50問》)

TOP